上周五出门诊,来了位年轻小伙子,一坐下就苦着脸说:“大夫,我这鼻炎快把人折磨疯了!” 他说自己每天早上起来就鼻塞,白天总感觉有黏糊糊的鼻涕往喉咙里倒流,说话带着浓重的鼻音,嗅觉也越来越差。尤其是晚上躺着时,倒流的鼻涕总让他忍不住咳嗽,睡不好觉,整个人昏昏沉沉,上班都没法集中精力。
他也是咱们的老读者了,看了不少我的科普,这次就来找我了。他自己也说这两年总爱吃外卖、喝冰饮,脾胃好像越来越差,舌苔总是厚厚的一层白腻,大便也黏马桶。
我给他诊脉后,判断为痰湿内阻,上犯鼻窍。痰湿堵在体内,脾胃运化失常,水湿凝聚成痰,顺着经络上扰鼻窍,就容易引发鼻塞、鼻涕倒流等鼻炎问题。
小伙子说他下周要去外地项目驻点,于是我给他开成中药颗粒剂,每次少量热水冲泡就能喝,同时还给他推荐了一个茶饮方——陈皮茯苓茶,简单易煮,特别适合痰湿型鼻炎人群。他坚持喝了一个多月,前两天复诊时高兴地说,鼻涕倒流明显减少了,鼻塞也减轻了,晚上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。
咱们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鼻炎鼻涕倒流;主要还是痰湿!
《黄帝内经》讲:“肺开窍于鼻”,但鼻窍的通畅与否,和脾胃关系密切。脾胃虚弱,水液代谢失常,就容易生成痰湿。痰湿就像身体里的 “黏腻垃圾”,一旦上犯鼻窍,就会导致鼻窍不通畅,出现鼻塞、流白粘涕、嗅觉减退、头重如裹等症状。很多人鼻炎反复发作,用了各种通鼻药却总断不了根,往往是因为只治了 “标”,没调脾胃、化痰湿这个 “本”。
陈皮 + 茯苓
专为鼻炎痰湿体质打造的 “通窍组合”
① 陈皮:理气化痰的 “鼻窍清道夫”
陈皮,性温,味辛苦,归脾、肺经,是中医里理气化痰的经典药材。《本草汇言》记载:“陈皮,清痰涎,调肺气之药也。” 它就像一位 “理气高手”,既能燥化肺中痰湿,让黏腻的鼻涕变得清稀易排;又能畅通气机,缓解鼻塞引起的胸闷、头胀。
对于痰湿堵在鼻窍导致的鼻涕倒流、鼻塞不通,陈皮能直接 “通堵”,让呼吸重新畅快起来。
② 茯苓:健脾祛湿的 “痰湿搬运工”
茯苓,甘淡性平,归脾胃经,擅长健脾渗湿。《医学启源》说它 “除湿益燥,和中益气”。它就像体内的 “抽水机”,能把脾胃中多余的水湿通过小便排出,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。
同时,茯苓健脾的作用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,让水液代谢恢复正常,避免痰湿再次堆积上犯鼻窍,真正做到 “治未病”。
陈皮和茯苓巧搭配
把陈皮和茯苓放在一块儿煮,那简直是天作之合。
陈皮主 “通”,茯苓主 “化”,一个通鼻窍、化肺痰,一个健脾胃、祛湿浊,从鼻窍到脾胃形成 “祛湿闭环”。喝一段时间后,你会发现:白粘鼻涕变少了,鼻塞减轻了,早上起来不再被倒流的鼻涕呛醒,连舌苔都变得清爽了。
陈皮茯苓茶
材料:陈皮10克、茯苓15克
做法:陈皮、茯苓用清水冲洗干净,砂锅中加入 800 毫升清水,放入药材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;可根据口味加少量蜂蜜调味,趁热饮用,每日 1 次。
哪些人适合喝?
这些禁忌要注意!
适合人群:
鼻炎表现为鼻塞、流白粘涕、鼻涕倒流、嗅觉减退,伴舌苔白腻、大便黏滞、身体困重;
平时爱吃油腻、甜食,脾胃虚弱、痰多湿重;
鼻炎反复发作,用西药治标不治本,想从体质调理的人群。
不过,这汤虽好,却并非人人适宜;
比如,像阴虚火旺(表现为鼻干、口干、舌红少苔、大便干结)就不太适合,陈皮温燥可能加重症状;
急性鼻炎发作期(如黄脓涕、发热),需先清热解表;孕妇、哺乳期女性及慢性病患者,在饮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。
另外,在喝陈皮茯苓茶期间,做好忌口,冰饮、甜食、油炸食品会加重痰湿,尽量少吃;
痰湿型鼻炎最烦人的就是 “黏糊糊、堵得慌”,但调理对了方法,从脾胃和鼻窍双管齐下,就能慢慢把 “痰湿垃圾” 清干净。
温馨提醒:文中分享的方子仅供交流学习,一定要在中医指导下使用,切勿盲目试药